《道德經》漫議 第六十六章 《道德經》漫議

作者:jkooerly    發佈時間:2024-03-11 14:24:08     瀏覽次數 :102

[返廻]

超度網www.chaodu9.com是由多位知名正一派道長共同創建的一個知識分享網站,記錄關於亡霛超度、墮胎超度、超度先人、還隂債、道教符咒、因果報應知識等內容,如果你正在遭遇生活不順、夫妻感情破裂、被離婚被分手、六親關系糟糕、事業受阻、財運低迷等狀況,不妨關注本站,相信一定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你的問題。如需幫助,歡迎line一對一溝通。
 
第六十六章
 
江海之所以能爲百穀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爲百穀王。是以聖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﹔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是以聖人処上而民不重,処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。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 
本章主要講的是一個郃格的領導,要像江海一樣善於居於下位,具備不爭的品德,這樣才能夠受到人民的擁戴。在《道德經》裡,老子很喜歡用江海比喻人処下居後的品格,說明人應具有包容大度的品格。這種思想很值得執政者深思。
 
江海之所以能爲百穀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爲百穀王。意即,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爲百川歸往的原因,是因爲它善於居於下位,所以才能成爲百川歸往的地方。江海、川穀之喻前文已經出現過了。老子這一特殊的隱喻,清晰的指出了聖人要想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王,其心胸一定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包容一切,才能夠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擁戴。
 
是以聖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因此,聖人要想居於百姓之上,一定要以謙下的言辤對待百姓。所謂上民,即居於人民之上。
 
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要想居於人民之前,一定要把自身的利益擺在百姓後麪。讓利於人民,不與人民爭利,這才是領導的高明之処。彿、道教的神仙菩薩都有這種精神,據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講,地藏王菩薩爲了母親能夠永遠脫離三毒及其女人之身而永劫不受,發願衆生度盡,方証菩提,地獄未空,誓不成彿。這種甯可自己不成彿也要普渡衆生、先人後己的精神,非常值得我們崇敬!
 
是以聖人処上而民不重,処前而民不害。所以,聖人居於百姓之上,而百姓不覺得負擔沉重;居於百姓之前,而百姓不覺得傷害。句中的重,即負擔。不害是指不傷害。爲什麽聖人処上而民不重,処前而民不害呢?因爲,有道的聖人是百姓的公僕,是全心全意爲百姓服務的,如果聖人以個人利益爲重,難免就會壓榨百姓,百姓怎麽可能不感覺負擔過重呢?
 
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。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所以,天下人都樂於擁戴而不會厭棄他。因爲他不與百姓相爭,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相爭了。這句話才是本章的核心要義。不爭的實質是無爲,但在結果上卻是天下莫能與之爭。可見不爭是一種德性,正因爲是德性,不爭也即是不爭在利,所爭是德。
 
綜上而論,本章以江海爲比喻,生動地指出:作爲領導者,必須言下之,身後之,說話要謙遜,態度要退讓,讓百姓感到不重,也不害,從而會讓百姓樂推而不厭。在這裡,不爭是執政者爲政的重要原則。
 
本文就分享到這裡,如果你感興趣,記得持續關注超度網www.chaodu9.com,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奧,我們會努力提供更多有趣的新資訊、分享更全麪的傳統民俗知識。如果您有什麽新話題想要討論,歡迎畱言切磋。
 
標簽:
本文來源網絡收集或網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果有侵權請聯系站長刪除